/ Oct 08, 2025

RECENT NEWS

膝蓋一直喀喀響就代表退化嗎?4種聲音、6招日常保養、3種低衝擊運動與營養關鍵一次看懂

不少人蹲下、伸展或運動時,都聽過膝蓋「喀喀」「咔嚓」的聲音。其實,膝蓋有聲音不只發生在中高齡,年輕人長期姿勢不良或運動過度,也可能提早亮警報。關鍵是——分辨聲音、找出原因,搭配正確保養與營養補充。

膝蓋一直喀喀響就代表退化嗎?4種聲音、6招日常保養、3種低衝擊運動與營養關鍵一次看懂

生理性(多屬正常)

• 喀喀聲:

關節周邊肌肉、韌帶、骨頭互相摩擦(走路、上下樓、起立蹲下常見)。

久坐久蹲後韌帶/肌腱緊繃,活動時與骨頭摩擦。

• 啵啵聲:

關節腔內外壓力不平衡,關節液氣泡擠壓破裂。

也可能與發炎積水相關。

病理性(需留意)

• 啵啵/喀喀聲(持續且伴不適):

發炎積水→氣泡受擠壓破裂。

過度或不當使用→韌帶鬆脫。

• 沙沙聲:
退化或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軟骨磨損,關節面不平整。

• 敲擊聲:
外力或退化導致半月板/十字韌帶磨損或破裂。

走路就沙沙作響,或活動卡卡、伴疼痛:可能是磨損前兆。

蹲下或久蹲起立頻繁「喀/啵」,且活動受限:留意。

運動(籃球、羽球、重訓、跳躍)時有聲音+痠軟不適:先降載檢視動作。

彎曲膝蓋早晨僵硬無力(關節炎典型),或久坐起身、上下樓、爬山跑步常出現且合併痠軟無力:建議評估。

膝蓋一直喀喀響就代表退化嗎?4種聲音、6招日常保養、3種低衝擊運動與營養關鍵一次看懂

• 控制體重:減少關節負重、降低磨損。

• 調整日常姿勢:避免久坐、頻繁蹲跪或固定姿勢。

• 穿支撐性好的鞋:讓足部受力正確,減少上傳到膝的負擔。

• 定期輕柔按摩:放鬆膝周肌群、增加活動度。

• 冰熱敷用對時機:急性痛先冰敷;慢性僵硬改熱敷促循環。

• 必要時用護膝:運動或活動量大時暫時保護。

• 腿部肌群訓練:股四頭肌、腿後側、核心(坐姿抬腿、靠牆深蹲等)【1】。

• 水中運動:浮力減負重、阻力助訓練(游泳、水中走路、伸展)【2】。

• 靜態瑜伽:提升關節活動度與靈活性、強化核心【3】。

膝蓋一直喀喀響就代表退化嗎?4種聲音、6招日常保養、3種低衝擊運動與營養關鍵一次看懂

• UC2(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):軟骨主要成分之一;保留原始結構的UC2被指稱可舒緩不適、輔助修復【4】(須由保健品補充)。

• 葡萄糖胺+軟骨素:助潤滑與軟骨修復,緩解退化不適【5】;來源如甲殼類外殼、動物軟骨、蹄筋、秋葵等。

• 啤酒花萃取物:被用於舒緩發炎、減少關節不適。

• MSM(有機硫):提供合成膠原與軟骨元素、具抗發炎特性【6】;食物如洋蔥、高麗菜。

• 礦物質組合(鈣、鎂、鋅、銅、錳):支持骨骼與肌肉功能;鎂助肌肉正常運作【7】(南瓜子、黑豆)、鈣護骨【8】(乳品)、銅/錳抑制骨鈣流失【9】(海鮮、堅果、全穀)。

• 維生素C:助膠原生成與修復(奇異果、葡萄柚等)【10】。

內容指出:UC2在改善行動力方面可能比葡萄糖胺/軟骨素更顯著,主要透過降低發炎、提供修復環境【11】;選品可優先考慮含UC2的複方,兼顧多營養素更全面。另指出劑量差異:UC2每日約40mg即可發揮穩定效果;葡萄糖胺約1500mg、一天可能需4–6顆【12】。

膝蓋一直喀喀響就代表退化嗎?4種聲音、6招日常保養、3種低衝擊運動與營養關鍵一次看懂

• 聲音伴隨疼痛/壓痛:可能是發炎或組織受傷。

• 膝周出現骨頭突出:疑骨刺、關節變形或髕骨外翻等。

• 腫脹發熱紅腫:疑關節炎、積水或外傷。

• 日常活動受限(走路、蹲下、上下樓):靈活度下降、疼痛無力。

• 有舊傷或術後出現新聲音:須評估是否與既往傷害/復原有關。

若只是偶爾有聲音、沒有疼痛或功能受限,多屬生理現象;但曾動過手術或有運動傷害史,建議找醫師評估更安心。

Q1:一直有聲音要立刻就醫嗎?
A:沒痛、沒無力,多半是正常活動聲,先從保養著手;若開始痛或功能受限,請就醫。
Q2:爬樓梯都會有聲音怎麼辦?
A:樓梯負重較高,偶發可觀察;若「每次都會」或合併疼痛無力,建議檢查。
Q3:保養膝蓋有飲食禁忌嗎?
A:少精製糖、加工品、過鹹食物(減少發炎與水腫);多蔬果抗氧化、優質蛋白與全穀,助修復。

結語
膝蓋有聲音不一定等於退化。先分辨聲音型態與情境,再從姿勢調整、重量管理、低衝擊運動做起,搭配合適的營養補充(如含UC2的複方),循序恢復行動力。如果伴隨疼痛、腫脹或功能受限,儘早就醫評估。

引用來源:膝蓋有聲音代表退化?從成因、警訊到飲食保養一次看懂 (自由時報)

Related Posts

中秋烤肉不怕撐!營養師高敏敏推綠奇異果:助消化、抗水腫還能抗氧化

中秋烤肉常吃得太油太多,容易出現消化不良、水腫、便秘等問題。營養師高敏敏建議,餐後吃一顆「綠奇異果」,奇異酵素能幫助分解蛋白質、改善腸胃不適,高纖維促進腸道蠕動,高鉀可排鈉抗水腫,加上低GI與高維生素C,能穩定血糖、抗氧化,讓身體更輕鬆。

疱疹病毒「住進就不走」 陳琮華醫師提醒:小水疱背後的大麻煩

疱疹病毒家族共 8 種,一旦感染就會潛伏體內,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。博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琮華提醒,最常見的有唇疱疹、帶狀疱疹等,其中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最折磨人。及早用藥、接種疫苗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,才是對抗疱疹病毒的關鍵。

Contact

Address: New York, Avenue Street
Email: support@blazethemes.com
Tel: +944-5484451244

Recent News

© 2023 BlazeThemes. Designed by BlazeThem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