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用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8447349?from=redpush
從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.2的大地震以來,截至12月23日,台灣已發生511個顯著有感地震,是過去平均值130.783個的3.5倍!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,最近竟然連續10天沒出現顯著有感地震(12月14日至23日),這種情況相當少見。至於接下來是否會出現規模6以上的大地震,還需要持續觀察。
回顧今年地震活動:
2024年第一個顯著有感地震出現在1月20日,是歷年來最晚的一次。而今年第一季(1到3月),顯著有感地震只有16個,創下歷年新低。然而,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,情況急轉直下:當天就有83個顯著有感地震,4月4日又增加26個,4月5日再多21個。接下來的4月22日、23日,更是密集發生了43次和72次顯著有感地震,震動頻率驚人。
郭鎧紋提到,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記錄,2000年5月後開始將地震分為「顯著有感地震」和「小區域有感地震」,只有顯著有感地震會被編號。根據統計,從2001年到2023年,每年的顯著有感地震平均值為130.783個,而今年光是從花蓮地震後到12月23日,數量就飆升至511個,幾乎是平均值的三倍多。
近期的「寧靜期」是否意味著地震風險增加?
從12月13日花蓮近海發生規模4.3地震後,台灣已連續10天沒有顯著有感地震。郭鎧紋指出,從2020年到現在,最長的「寧靜期」是2022年8月,全月都沒有顯著有感地震;但接著9月卻發生了4次規模6以上的大地震,包括9月17日規模6.6、9月18日規模6.1和6.8,以及9月19日規模6。這是否與寧靜期有關,仍需要進一步研究。
郭鎧紋統計,自2020年至今,規模6以上地震共計31個。雖然過去的經驗顯示,長期未有顯著有感地震後不一定立刻會有大地震,但2022年的案例仍讓人不得不提高警覺。
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也曾提到,隱沒帶控制下的地區,地震有其週期性。一條斷層在大規模活動後,可能會有一段幾乎無震動的平靜期,等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後,才會再出現小震,最終可能引發大地震。
郭鎧紋提醒,儘管目前情況還在觀察中,但地震活動活躍已是事實,未來仍須密切留意是否有進一步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