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腹瀉疫情持續升溫,疾病管制署(疾管署)27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數據,顯示上周國內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達12.5萬人次,為連續四周上升。最常見的病因為諾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。疾管署提醒,由於各級學校即將開學,加上中秋連假期間的烤肉和聚餐活動,預計疫情將持續升高至9月底,呼籲民眾加強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食。
根據疾管署監測,第34周(8月18日至24日)的腹瀉就診人次為125,895人次,較前一周增加3.27%。這一趨勢已連續四周上升,高於2019至2022年的同期數據,但仍低於去年同期。此外,近四周內全國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,數量高於2019至2023年的同期通報數,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為主。檢驗結果顯示,諾羅病毒的檢出案件最多,共21件,占56.8%,其次為腸炎弧菌,共12件,占32.4%。
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,諾羅病毒的潛伏期約為24至48小時,常因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,也可透過與病人密切接觸(如共享食物、接觸嘔吐物或排泄物)而傳播。此病毒常引發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。
疾管署建議,民眾在如廁後、進食或準備食物前,應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徹底洗手,並確保烹調食物時符合衛生標準,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污染,特別是貝類等水產品應徹底煮熟。對於受污染的表面,建議使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(1,000 ppm)進行擦拭;處理嘔吐物和排泄物前應佩戴手套和口罩,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(5,000 ppm)進行消毒。
羅副署長強調,諾羅病毒傳染力強,主要症狀包括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腹絞痛和發燒。對於5歲以下幼兒、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,症狀可能更為嚴重。感染者應充分休息,補充水分和營養,必要時補充電解質,並注意正確洗手以降低病原傳播風險。餐飲和團膳業者應加強廚房環境的清潔和消毒,並留意員工的衛生和健康狀況,如有感染疑慮,應立即停工,並在症狀消失至少48小時後方可復工。